知心理,来希律
登录
希律 > 心理百科 > 概念
客体恒常性

概念:客体恒常性,指的是我们与“客体”能够保持“恒定的常态”,源自于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我们在两到三岁时获得的一种认知能力。恒常性:这里的恒常性,主要指内在客体的稳定。

情绪上的稳定

当我们与外在客体在空间上远离的时候,心中仍旧可以保持这些客体的形象,同时仍能够通过内在客体,感受到自身与客体保持着一种稳定的亲密情感。 比如“虽然他和我一段时间没有联系,我仍能感受到我们是相爱的”。

认知上的稳定

某个客体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稳定的,我们不会因为他(外在客体)一时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就立刻推翻之前对对方的感受与评价(内在客体)

例如:“虽然他犯了个错误,但我认为他依然是个不错的人”。

具有客体恒常性,意味着人们有能力保留外部客体在心中映射出的稳定图像。即使外部客体分离或消失了,对应的内在图像(内在客体)仍然相对稳定,会有对于客体的信任感。

缺乏客体恒常性的原因:

1、童年不愉快的分离经验。幼儿出生后的6-24个月,是形成客体恒常性的关键时期。随着婴儿行动能力的提升,他们可以从抚养者身边爬开,逐渐成为不依附抚养者存在的个体。

2、成长过程中抚养者的回应忽冷忽热。

孩童必须累积足够多的温暖经验,并且认为温暖是种生活的常态, 才能不会因为小的分离或不快就动摇自己内心稳定美好的 “客体” 的图像。也是因为美好的经验足够多,孩子会原谅抚养者的一些过失、对自己的伤害等,开始接受“有瑕疵但足够好”的概念。

3、成年之后痛苦的分离体验。

客体恒常性的发展并不会在生命早期就完全结束。我们与客体的关系,会在之后的人生里不断发生改变。

长大后,我们会与更多的客体产生联结和感情。如果被迫与他们依恋的客体突然分离。

比如说:亲人的逝世、恋人分手、宠物走失等等。人们对于外界世界的基本认知可能会被这些创伤所挑战,也就是说如果长大后与客体有意料之外的创伤经历,我们的客体恒常性也会遭到破坏。

热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