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理,来希律
登录
希律 > 文章知识 > 心理健康

为什么爱好变成工作后便不再爱好?

杨晓霞 2021-10-11 14:05:59

人们常说,讨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这首歌设为你每天的起床闹钟;同样,放弃自己爱好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这个爱好变成你的工作。很多人听到这个观念时都表示虽不排除将喜欢的歌设为起床闹钟后依旧喜欢,将爱好变成工作后依旧热爱的小部分人,但是大部分人的确如此。爱好作为爱好独立存在时是爱好,而爱好和工作交织在一起时,爱好便难以继续成为爱好了,更不用说工作能够成为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接下来,我便和大家一起来探讨爱好变成工作后便不再爱好背后的心理机制。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马可▪R ▪莱佩尔在《当选择让你动力》中曾提出了过度合理化假设,也就是过度归因效应。他曾带领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中被试是一群喜欢画画的儿童,他将这一群喜欢画画的儿童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对两组儿童画画的行为实行不同的结果反馈,给予实验组中画画的儿童给予奖励,而对于对照组的儿童,无论是否画画都不予以奖励。

实验结束后。莱佩尔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实验组的儿童(画画有奖励)对画画这一行为的兴趣明显降低,不仅如此,他们绘画作品的质量以及从绘画中所获得的乐趣也有所下滑。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长达一周。而对照组的儿童(画画无奖励)则实验前后变化不大。

在这个实验中,原本喜欢画画的儿童画画的动机来源于内部,属于内源性动机;当画画变成可以获得奖励的事情后,儿童画画的动机来源于外部,属于外源诱因。当外源诱因过于充分时,个体倾向于把行为的动机归因于外源诱因上-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获取奖励。

爱好变成工作以后也是如此。比如,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打游戏的动机是因为对游戏感兴趣,爱好游戏,而工作是为了生存,为了挣钱。有一天,当打游戏变成了一项工作(职业选手,游戏主播)时,他们便很容易开始逐渐地把玩游戏的动机变成挣钱(外源诱因),而不再是兴趣。于是他们没有办法像过去那样纯粹地玩游戏,体验游戏作为爱好时的乐趣。而如果外源诱因过于强烈(比如比赛胜利次数越多则奖金越多;观看直播的人数越多则佣金越多)时,他们还会因此感受到玩游戏这件事所带来的压力。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个事情,尽管这个精力和时间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心理范围。

等到最后,他们玩游戏仅仅是为了挣钱,而与爱好无关时,玩游戏这件事便不再让其感受到快乐了,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莱佩尔认为对于个体本身就感兴趣的活动,外部的奖励便是多余的。因为就内源性动机和外源诱因的关系来说,外源诱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内源性动机。

这就是很多人的爱好变成工作以后便不再爱好的原因。当然,要想使爱好变成工作后依旧爱好并非完全没有办法,只要不把外源诱因作为唯一动机就好。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相关测试:不确定的爱情?测一测:我真的爱Ta吗? 相关测试:你们亲密吗?情侣心理距离测试!
测一测:你知道你的依恋风格吗?
A、我总是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 B、我相信TA,也会给对方很多空间 点击查看答案
相关文章